祛除体内湿气,药食同源的药材也合适
说到祛湿,第一反应是不是红豆+薏米这个传说中的“王炸”组合?
事实上,红豆薏米水并不是万能的祛湿方。很多人自己煲红豆薏米水,或者买各种祛湿茶煮来喝。然而,不少人还是整天困倦、脾胃差,甚至便秘、拉肚子,湿气不减反加重,怎么回事?
从中医角度而言,体内有湿,主要是脾胃出了问题。而脾胃就好比是人体的一台“抽水机”。
当“抽水机”的出水道阻塞,就导致体内“水湿”过多,常表现为下焦湿热、水肿、脚气等,这时,适合用薏米,因为虽薏米健脾作用弱,但有利水渗湿作用。
而对于另一种常见的“湿”,薏米的作用就比较弱,即:因“抽水机”动力不足,无法将体内“水湿”快速抽出而导致的湿阻中焦(神疲乏力、消化不良)。
对付体内湿气,在很多时候,以下4种药食同源的药材更为合适:
1. 白术
中医认为,白术,味苦甘,性温,可以补气健脾,燥湿利水。
白术气味清香,煮粥、煲汤、泡茶时丢几片进去,味道更佳。
选购时需挑断面呈黄白色、质地适中、用手捏之可碎、气味清香的白术片。
推荐食谱——白术陈皮粥
做法:炒白术10克、陈皮3克、大米50克一起熬粥
适宜人群: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的人群
注意:白术性偏温燥,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服用。
2. 芡实
芡实,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药用历史。
中医认为,芡实性味甘、涩、平,入脾肾二经,能益肾固精,补脾止泻,除湿止带。
为健脾开胃祛湿,宜用炒芡实。选购时,以粒大、均匀、无虫蛀、无杂质、色泽均匀者、味淡者为佳。
推荐食谱——芡实茯苓山药粥
原料:芡实15克,白茯苓15克,山药15克,粳米100克
做法 :上述用料洗净,一同放入砂锅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,小火熬煮成粥即成
功效:具有健脾益气、祛湿止泻的功效。适用于有泄泻、脘腹冷痛、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、面色晦暗等症状的人群食用
注意:便秘、尿赤、产后、婴幼儿,不宜用芡实。
3. 五指毛桃
五指毛桃,堪称夏季祛湿小能手,是广东人最爱拿来煲汤的药材之一。
中医认为,五指毛桃性平,味甘辛,有健脾补肺、利湿舒筋的作用。
选购五指毛桃需细细分辨:
色——以表面黄棕色,断面黄白色为佳;色泽鲜黄,则熏硫保水。
纹理——上等的五指毛桃断面质地细密,一圈一圈的同心型环纹清晰可见。
气味——五指毛桃有淡椰香或奶香味,若无味或发酸,则为劣质品。
4. 茯苓
茯苓,味甘而淡,甘能补,淡则能渗,药性平和,利水而不会伤正气,为利水消肿之良药。
自古以来,茯苓就是医家最常用的中药之一,有“十药九茯苓”的说法。
无论是寒、热、虚、实诸证,茯苓配合其他中药服用,都能发挥其功效。
选购茯苓,通常以云南的野生“云苓”质量最优,而安徽的栽培“安苓”产量最大。
推荐食谱——茯苓枸杞茶
方法:取茯苓100克、枸杞50克、红茶100克。将茯苓与枸杞共研为粗末,每次取5~10克,加红茶6克,加入适量开水泡10分钟即可。每日2次,代茶饮用
功效:健脾益肾、利尿通淋
最后提醒一下:更专业的祛湿,清楚是身体哪个部位的湿邪(如肺、脾胃、肝、经脉、肌肤等),才好相应进行调理哦~
我们都知道,湿气重百病生,湿气祛除疾病自然无,体内湿气重一定要重视。
古代中医有个穴位贴敷排湿的方子,效果极好,长期使用能彻底排湿。后根据现代人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变化,改成了七湿穴位贴,有许许多多人用此穴位贴解决了湿气重的问题。
要是你体内湿气重,请马上加七湿穴位贴传承人舒欣老师微信:K72929,记住K72929,帮你彻底解决湿气重的痛苦。添加微信还有机会获得舒老师撰写的《祛湿宝典》。
我用七湿,轻松祛湿。